劳模工匠进校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
近日,人民网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通过宣传海报形式发布新闻《2024“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启动!》,从实施主体、主要任务、总体目标、具体举措、行动分工、线上展示等维度对活动进行了明确。
毫无疑问,“劳模工匠进校园”是一次极具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活动。何为劳模?劳模就是劳动者的模范和榜样,同样一件事情,他们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做得更多也更好。何为工匠?工匠就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他们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劳模和工匠的表率。
将劳模工匠请进校园,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劳动意识,更能激发他们对未来职业的热情与向往。
没有人生来就是专家,也没有人生来就能成为某一个行业里的大师,劳模工匠之所以要比别人专业和出色,主要是因为他们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对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也更为留心。就像全国人大代表、“时代楷模”钱海军,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25年如一日,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电力方面的免费维修服务,并由电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老年人更多的需求,他一边买来专业书籍勤学苦练,一边到处拜师学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学会了洗衣机、电磁炉、电饭锅等老年人比较常用但找人维修比较麻烦的几样家电的维修技术。到后来,门类越来越广,只要与电搭边的问题他都处理,以至于那些相熟的老人都管他叫“万能电工”。他有一句话特别打动人,他说:“其实,万能是不可能的,我只是不忍心叫那些信任我的人失望罢了。”
知道老百姓经常会碰到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有的放矢地钻研,才能服务到他们的心坎里去。为了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方便,他牺牲了工作日晚上、周末、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以一人的忙碌换来千家万户的便利和幸福,他的无私奉献为他赢得了尊重。曾经有另一位劳模说过这样一句话:“劳模于我非荣誉,而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让劳模工匠展示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劳动光辉篇章的真实经历,可以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尊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近距离接触、观察这些鲜活的榜样,了解其技能传承和工匠精神,从爱岗敬业的姿态、专业专注的表现中汲取坚韧不拔、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会激励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某种意义上来说,“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接触优秀劳动者的窗口,还为他们呈现了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未来规划课,通过这堂课,他们会对职业的荣耀、劳动的价值有更多的了解,也会对自己将来要走的路有更加明确的目标。那一个个的人物,一段段的故事,化作一块块展板,铺满了从他们的眼睛到心灵深处的那道长长的走廊,让他们明白劳动最真实也最美好的样子,进而“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
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种子生根发芽,或将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或将茁壮成长变作参天大树。人同此心,中国的劳模工匠必将越来越多,未来也将更加可期。
作者:潘玉毅 编辑:刘亚林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