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19年底,宜宾市47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为重点展示贫困村典型做法、新村风貌、贫困户励志故事、扶贫干部风采等方面,记者深入全市50个贫困村进行了实地采访。今天推出脱贫奔康·诗意新村系列报道第48集:《胡坝村:胡坝变“福坝”》,敬请关注。
胡坝村地处宜宾市翠屏区宋家镇北部,宜长线十里翠竹长廊一线,原是一个纯农业村,有建卡贫困户 96 户 315 人。近年来,该村以产业强村、机制活村、治理兴村“三村”建设为引领,率先探索“三分类”监测脱贫户的良性机制;以村民转股民、盘活土地资源创业,单营转多营、用活社会资本创富,资源转资产、激活沉睡资产创收的“三转三创”改革模式,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9 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万元。如今的胡坝村早已变成远近闻名的“福坝”村。
“我家本来有20余亩荒山地一直没利用起来,村里成立专合社后,我就把荒山地入股了,还在专合社打工,分红和打工收入加起来有1万六七,满意得很嘞!”近日,村民张仁解说起自家的变化,乐得合不拢嘴。
胡坝村村支两委认为,要想稳定脱贫奔康,产业是活力之源。因此,该村盘活土地资源,交集中成片的土地给专合社;转变经营模式,交产业发展的成品给第三方;丰富创利方式,交集体管理的资产给外来企业三种模式,用“产业强村”走出稳定脱贫奔康之路。
“专合社的40亩土地承包给了钩尖江湖公司,用于发展特色水产、乡村民宿、观光垂钓、特色餐饮等产业链,企业每年向村集体支付基础设施使用费和租赁费 6 万元并逐年递增。”胡坝村党支部书记秦云华在谈到产业强村模式时,颇有些自豪,“专合社把全村土地经营权集中起来打造,提升土地价值;而转租方接手即将投产的产业园区即可实现投资回报。这是双赢的做法。”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农村人才不足是一个普遍且突出的问题,怎样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胡坝村探索建立全市首家“农村智库”,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提供智力支撑。
据介绍,胡坝村是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实践基地,因此,该村引进和整合省农科院和市区乡村四级人才62人,下设柑橘、雷竹、肉牛等共6支人才小分队。培智上,协调市、区专家,指导编制产业等智库培训教材,整合农民夜校37名师资力量,每年开展实用技术、乡风文明等培训900余人次。献智上,专家指导引入红菇等产业项目3个,投资600余万元,新建冷链库、乡村民宿和打造“福坝”“宋橙”“胡坝手工钩”等特色品牌。
早在2018 年,胡坝村就在全市率先试点“一领五联”防返贫机制,将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贫困户确定为“极易返贫户”、5000—10000元的贫困户确定为“容易返贫户”、10000元以上的贫困户确定为 “不易返贫户”3个等级,纳入监测平台跟踪监测、实时更新、定期分析、分级防控、针对性帮扶。
农村改革是源头活水,胡坝村在引进“新村民”、培育“新农民”、催生“新股民”上下功夫,以改革动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据秦云华介绍,胡坝在引进“新村民”上,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改革,以优良环境吸引企业主、文创团队、背包客等融入胡坝、开发胡坝、扎根胡坝。培育“新农民”上,年培训60 次1500 人次,经验交流8次,83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帮带作用,35户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12户贫困户建家庭牛场,种植柑橘、雷竹8万余株。催生“新股民”上,以土地、现金入股方式发展股民 400 多户。
“胡坝村的发展离不开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这是采访中大多数村民的共识。据了解,胡坝村脱贫奔康后,为了让大家共享脱贫成果、更好地将胡坝村治理好、发展好,该村建立“1+1+N”村级党内和民主监督体系,运用村民代表大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议事监督平台,完善村规民约,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设立 “道德法庭”“道德讲堂”,邀请乡贤宣讲,评选公布“道德典型榜”,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通过筑牢生态屏障、补齐生态短板、发展生态旅游的方式,开展“最美庭院”评选活动,打好绿色发展“组合拳”。新建污水处理池 3 处,完成 225 户厕所改造、153户农房风貌整治,节点绿化 1.2 公里、道路绿化 13 公里、黑化路面13公里、治理水沟 13 公里。激发宜居建设活力。
完善“一约一队四会”机制,开展 “好媳妇”“好婆婆”“好公公”“五星卫生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建设“诚信广场”“胡坝记忆陈列馆”,推进村风民风持续好转。激发文明新风活力。
“现在我们这里产业发展起来了,旅游也发展起来,大家包里鼓起来了,跟以前比好得不是一点半点,真正是‘福坝’哟!”走在胡坝,村民们甜滋滋的生活处处都感受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