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宜宾要闻 > 正文
关注宜宾新闻网
转发微博
双重考验下 宜宾早茶的“韧性生长”
2025-03-11 08:14 来源:宜宾党政快讯

编者按

早春二月,当北方仍被寒意笼罩,宜宾的茶山已披上绿装。

2月中旬至3月初,记者走访宜宾多个茶园、加工基地,对话茶农、企业负责人及行业专家,探寻三大核心问题:今年宜宾早茶的市场表现如何?面临哪些挑战?宜宾茶产业未来又将如何突破?

即日起,宜宾融媒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价格波动下的产业韧性、数字与线下的双线突围、品牌与产业链的升级探索”,带您深入宜宾茶产业经济核心,解码一片茶叶背后的产业变革密码。

早春的宜宾茶园本应热火朝天,但2025年初的低温阴雨却让不少茶农捏了一把汗:部分茶园采摘延迟,鲜叶品质参差不齐。

低温阴雨“搅局”

鲜叶价格坐上“过山车”

“年前的鲜叶价格能卖到每斤120元,中途下雨,回落到每斤七八十元,最近太阳出来后,又回升到每斤90元。”2月底,翠屏区金秋湖镇茶农刘桂全说,今年宜宾早茶鲜叶价格低于往年。

3月7日,记者走进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马鞍山茶叶采摘园了解到,鲜叶价格波动更为明显。“正月十二三开始采摘时,价格一度达到每斤80元,持续一周后逐步降至每斤五六十元,又稳定了半个月左右。”该村党委副书记张龙虎表示,“目前采摘的鲜叶以一芽三四叶为主,价格已跌至每斤三十多元,预计这一价位还将维持一两周。”

价格波动除了来自天气影响以外,也因为市场供需失衡。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党委书记曾旭说:“传统茶叶市场承压,茶商收购趋于谨慎,今年多以订单模式采购。”

130万亩茶园产能规模

谁在托底鲜叶市场

截至2024年,宜宾全市茶园面积已达130万亩,早茶季日均鲜叶产量持续走高。如此庞大的鲜叶市场,谁来为茶农托底?

“每天下午,茶园周边就有不少茶贩争相收购,场面很热闹。”春风村茶农詹生连对价格波动并不焦急。她告诉记者,自家有近60亩茶园,每天雇了二三十名工人采摘,目前鲜叶累计销售额已超10万元,扣除成本净赚约5万元,“按当前行情,后续还能再赚几万元。”

以筠连春风村为例,春风村作为筠连县核心产茶区之一,拥有1.8万亩茶园和26家加工企业,形成“鲜叶就地加工、干茶外销全国”的完整产业链。村内鲜叶基本无需外流,即可被本地加工企业全数收购,成品茶通过企业渠道销往省外市场。

记者调研发现,部分加工企业还将厂房出租给外地茶商,后者通过就地收购鲜叶、就近加工的模式,既降低了运输成本,也有效缓解了茶农的鲜叶销售压力。这一模式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韧性,实现了多方共赢。

“我们村的茶树品种以‘乌牛早’为主,是西湖龙井的优质原料,市场需求一直很稳定。”张龙虎表示,预计今年全村的鲜叶采摘能达到630万斤,预计产值1.6亿元。

外地茶商“抢鲜”

本地企业如何“守擂”

截至2月底,全市茶园的春茶采摘面积达68万亩,茶叶加工企业开工280余家,生产加工的干茶2568吨,宜宾早茶的市场情况、采销衔接顺畅。

高县长江源国际茶贸城总经理袁丽霞表示,虽然直接交易的茶农数量减少,但外地客商采购量占比提升。高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梁增春也指出:“高县33万亩茶园鲜叶品质高,虽价格略降,但销售渠道畅通,不少鲜叶在茶园边或就近企业直接成交。”

针对“外地茶商收购是否挤压本地企业”的担忧,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锐回应,鲜叶外流对价格有一定影响,但不存在太多竞争。

“只有几个头部企业是不能消化的,确实有些鲜叶要走出去,以代工的形式,以其他品牌的形式走出去。”何锐表示,“作为‘链主企业’,我们也正在千方百计加大鲜叶的收购力度,保障我们的茶叶以四川的品牌、宜宾的品牌对外输出。”(宜宾融媒 喻熹 曾理)

编辑:陈代容 责任编辑:杨万洪
  凡本网注明“来源:宜宾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宜宾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宜宾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主动与我们联系。
栏目精选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