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走进长宁县铜锣镇李子河村,浓郁的丰收气息扑面而来。田野里,翠绿的芥菜叶片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正欢快地诉说着这一季的累累硕果。
田间地头,农户们躬身忙碌,动作娴熟。种植大户周堂兴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手脚麻利地收割着芥菜,感慨道:“我种了10来亩的芥菜,每亩产量有4000多公斤。多亏村里盘活冬闲地的好政策,号召我们种芥菜。以前收了红苕,地就闲置着,现在还能多一份收入,这可真是让咱增收的新路子。”放眼望去,农户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收割,有的忙着搬运,齐心协力地将一筐筐新鲜蔬菜运往加工基地。
走进加工基地,曾经闲置的原中联小学已旧貌换新颜。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忙碌的生产乐章,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有序作业,切菜、烘干、腌制等一道道工序紧张却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加工基地负责人李勇介绍:“改造后的场地,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加工效率大大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据了解,该加工基地每年可收购蔬菜3000吨,有效解决了李子河村及周边镇村蔬菜销售难的问题。
在加工基地务工的村民陈小兰开心地说:“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像陈小兰这样,该加工基地长期解决了近20名群众的就近务工问题。
李子河村充分利用冬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涉及农户600多户。村党支部书记卢晓军表示,今年村经济专合社收购了本村和周边镇、村种植户的蔬菜3000余吨,年产值3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约25万元。
为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铜锣镇与四川农业大学达成深度合作,在蔬菜基地开展新品种的实验示范。双方合作开展耐抽薹、高品质叶用芥菜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与加工适应性研究项目,聚焦耐抽薹、高品质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涉及宽柄芥、小叶芥等5个类型64个品种的芥菜材料。这一合作不仅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搭建了实践平台,更为当地蔬菜产业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
从田间到加工基地,铜锣镇的蔬菜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铜锣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提升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让蔬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