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近年来,三江新区坚持“统筹产学研、联通企校社”,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孵化平台等优势,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不断塑造三江新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引智聚才 打造产教融合智动力
近日,记者在位于三江新区的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项目现场看到,该项目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即将交付使用。
据了解,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重点围绕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别是对研究生的培养,打造研究生科教和实践基地。此外,学校还将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宜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卫国:“比如说在食品工业,在生物科技,在现代农业、在低碳这些发展方面来说,围绕着宜宾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我们自身的科技和人才的优势。”
201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打造科教强市,建设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的部署,把“双城”建设的发力作为服务经济发展、城市提升转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短短几年时间,曾经的才智短板就已经成为宜宾经济社会迅速腾飞的加分项。
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高教科科长赵帝:“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的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现在我们的高校从两所,已经达到了12所,在校大学生从2.5万人,到了9万人。”
四川大学宜宾研究院、电子科大宜宾研究院、西南交大宜宾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工业学院……不断集聚的知名高校,将他们的学科设置与宜宾的产业风口紧密相连,汇聚成宜宾未来发展的智慧库。如今,在宜办学的12所高校中,校企共建的白酒、汽车、智能制造、竹、茶等特色学院不断兴起。当前,宜宾大学城各高校围绕宜宾产业发展设置重点关联专业中,动力电池7个、智能终端42个、高端装备制造21个、新材料6个、白酒食品9个。
同时,三江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以产聚人 营城聚产”的核心目标,出台宜宾首个产业人才支持政策——《三江新区人才计划若干支持政策》,探索实施“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精准落实“人才绿卡”制度、人才公寓管理办法、人才引进备案制度等“一揽子”人才新政,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产才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引智聚才,打造产教融合智动力。
三江新区党群工作部干部人才处工作员刘锐:“紧扣“4+4+1”主导产业企业发展主线,围绕创业扶持、安家支持、人才补贴、企业引才、留才奖励、服务保障等6个方面制定出台16条人才政策。”
创新驱动 激发产教融合优动能
才智的聚合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如何让这团火花演化成燎原之势,关键在于将人才的智慧变现为创新驱动力,从而激发出产教融合的优质动能。
“周总你好,我是肖维,今年你们企业的需求也是叶安素纯度的需求,去年还是什么时候你们也提出过差不多的是不是,那现在那边如何,我们这边尽量,但是这个是油樟的共性问题。”
肖维是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的工作人员,他目前的重心工作在于收集参加中国第七届创新挑战赛的企业的技术需求,并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
肖维表示:“经过整理有一百项技术需求,我们就要根据他们的行业、他们的性质去找到匹配的解决方案,比如说高校、科研院所这些。十月份期间已经有四十多个需求,有初步的意向,已经形成了方案。”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是落户于三江新区的科技转移服务平台之一,他们身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提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高新技术成果交流交易等服务,将智力转变发展动力。
除了科技转移服务平台之外,三江新区还陆续落户产研院13所,院士工作站2个,极大促进了智力成果的转移转化,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就是其中致力于新能源版块的院士工作站。
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孵化企业智锂物联联合创始人刘波:“我们现在有一块业务是针对于重卡换点,就是新能源的重卡,实行的是换点的方案。我们把充电版的改成换电版的,每一次换电在5分钟以内,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整个的充电时间,作业的时间就会大大延长,对整个终端的经济收益是非常好的。”
在欧阳明高院士的倡议下,目前已经成立了重卡换电联盟,并开始推动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刘波表示:“宜宾作为三个重卡示范换电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也非常关心这件事,希望整个宜宾实现整个全域内的互通互联,做成先行先试,推广到全国,所以目前院士工作站也在牵头制定宜宾本地的标准,这样才能把整个产业做大。”
据统计,目前三江新区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7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高达10亿元。
深度融合 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无论是引进大学、激励人才,还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其目的都是为了产教融合,只有基础扎实、环境优质、模式创新、机制灵活,才能融合的快、融合的深。
全媒体记者路飞:“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位于三江新区的领歌智谷产业园内,从2019年开始,领歌与电子科大宜宾研究院,宜宾学院以及朵唯,长江华云等共同打造的四川省智能终端重点实验室,目前已经在持续运作中,这种“产学研”一体的研发模式,将会推动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作为企业研发环节的重要支撑,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像领歌这样入驻宜宾的企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21年7月,宜宾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这让领歌看到了加快人才培养的契机。
四川领歌智谷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监姚玉成:“在产教融合方面,我们主要立足于在技术合作,科技攻关,现代学徒和实训基地这四个方面。”
未来,领歌还将致力于打造面向整个宜宾智能制造行业的产教中心。其实不仅仅是领歌,为了完善产教融合链,近年来,三江新区大力培育产教融合企业,积极探索现代科教与新区主导产业布局相匹配,与经济业态相契合,与企业生产相衔接的产教融合发展体系,推动现代教育与新兴产业互促进。目前,临港经开区50%以上的规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其中,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宜宾格莱特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成功进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入库名单。
与此同时,三江新区还积极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支持市内高校与重点企业建立员工定向培养机制,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就是其中之一。
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汽车与交通学院专任教师朱艾鹏:“我们宜宾这边的产业在升级过程中,都是以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方向,因此像我们学新能源材料还有器械的这些老师,过来之后就可以参与新能源汽车的建设,同时把我们学到的新能源相关的知识就传授给学生,为宜宾、为四川、为国家培养新能源汽车的产业人才。”
2020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4班学生斯雨浛:“我先了解到企业的一些运作模式之后,我们就会和企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我就可以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在知道他们的需求之后,我就可以去有选择性的去专攻某一方面,成为一个企业的定向需求型人才。”
产教深度融合,不仅仅能够互相成就,其叠加产生的几何效应,更为宜宾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教学事务部主任白杨表示:“我们也正在建设,下一步准备开出‘碳中和技术概论’这样的课程,围绕我们宜宾产业当中的,不管哪一种类型的企业、针对他们在今后、未来的节能、绿色发展上贡献人才资源。”
目前,三江新区已有15家企业获批2022年首批宜宾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生人数超5000人。同时,开展智能终端省重点实验室项目等多类型产教融合项目合作,涉及金额近5000万元,已发布动力电池、智能终端等领域“揭榜挂帅”首批榜单,试点项目资金共835万元。一个产教融合体系不断健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产教融合示范区正大步走来。
三江新区、临港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罗增科:“三江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走廊、西部科学城建设,高质量建设宜宾大学城科创城和宜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融合平台,深入实施“三江新区产业人才计划”,高标准建设运行人才服务中心,全面做好人才“引育用留服”工作,以实施“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构建产学研融通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融合,为三江新区加快建成产教融合示范区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手记
产教融合,这是一场华丽且意义深远的双向奔赴。从多元协同、产学研相融的校企深度合作理念,到“校企、校地、校研”多元拓展;从“资源共建共享”到“产学研融合”提升,共同建立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圈”。他们通过这样深情的奔赴相拥和深度融合,成就了科教资源的不断集聚,产业链韧性的持续增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