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宜宾新闻网
转发微博
【我在乡村看见中国⑤】“中国书法之乡”蓬溪:一杆毛笔背后的匠心传承路
2022-06-24 11:06 来源:四川新闻网

xc5a.jpg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唯一一种不曾中断的文字,汉字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甲骨文、石鼓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再至草书、楷书、行书,乃至后世衍生的隶楷、行草,唐楷、狂草,与汉字发展如影随形、并辔而行的中国书法,在长达3400年的时间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门独具审美意识和人文思想的经典艺术。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山野之民,兴来挥毫寻常事;文人雅士,华夏书苑强中强。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素有“中国书法之乡”之美誉,古往今来,这里书风浓厚,并有大量历史名人在此留下墨宝。那么这称号到底出于何时,因何缘故?

蓬溪书法家作品.jpg

蓬溪书法家作品

“工诗文、擅书画” 历代传承

“蓬溪书法现象”享誉全国

蓬溪,民风淳朴古雅,“工诗文、擅书画”之风历代传承,遍布民间山野,素来享有“五史之乡”的美誉。

早在唐朝,大诗人杜甫游历蓬溪,留下了散文名篇《唐兴客馆记》和论书诗作。明代书法家黄辉曾在蓬溪学宫题匾“梓东邹鲁”“金声玉振”坊,盛赞蓬溪繁荣之文化、淳朴之民风。清代至民国,县域内儒、释、道所涉之九宫十八庙,获诸多名人题写匾额楹联,清代诗、书、画“三绝”奇才张船山、丰子恺、张澜等先后留下墨迹。

自2000年以来,蓬溪县连续六届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法)之乡,绘就出了“小城大书法”的独特文化风景。

曾来德.jpg

曾来德

曾来德作品《两水双桥》.jpg

曾来德作品《两水双桥》

近年来,蓬溪书法的传承、发展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主席曾来德。

1956年出生于蓬溪的曾来德,长期以来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用在了“现代书法”的钻研上,被书法界称为“偏锋大师”“书坛奇才”。

“书法是人文素质的起点,能提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文化自信。在乡村的发展中,书法能起到振兴文化的作用。”一路走来,曾来德一直不曾忘记自己的家乡。为了让书法在蓬溪繁荣起来,形成一种民风,20世纪70年代末,曾来德在蓬溪县三凤镇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书法乡镇协会,并相继建立了蓬莱镇书法社和蓬溪青年书法社。近二十年来,蓬溪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出了一批极具实力的中、青年书法群体,并在书法坛形成了名噪全国的“蓬溪书法现象”。“蓬溪总共有80万人口,书法参与者达到了10万人,书法爱好者达到了30万人。”

“曾来德老师的书法,刚劲有力、入木三分。”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蓬溪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梁小兵难掩对曾来德的崇拜。来自金桥镇过军坝村的他从小就是曾来德的“粉丝”。

蓬溪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梁小兵.jpg

蓬溪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梁小兵

在曾来德的影响下,梁小兵踏上了书法这条路,还获得了“四川省第四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优秀奖),遂宁市“优秀书法家”的称号。如今,作为蓬溪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梁小兵也走上了文化传承的道路。

“近年来蓬溪通过书法理论培训、书法书写技巧辅导、书法结对子、送书法作品等方式,开展书法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景区’活动,不断地培养和吸纳书法爱好者,壮大蓬溪书法爱好者队伍。”梁小兵介绍道,今年年初协会会员就曾前往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为村民送去十余幅书法作品,并现场进行书法创作指导。

作者:何佳欣 , 夏婉琳 编辑:刘韫雅 责任编辑:罗艳菊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阅读全文
  凡本网注明“来源:宜宾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宜宾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宜宾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主动与我们联系。
栏目精选
一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