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上午,成都市中心往南30公里处的天府新区兴隆湖畔,住在附近的市民早早地来到这里目睹焕新之后的湖景。10月25日,经过一年多的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后,兴隆湖已拆除围挡,再度迎来了等待她的市民。
四川天府新区的城市景观在焕新,布局在这里的成都科学城也在“生长”。10月20日公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来自四川天府新区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一核”——成都科学城累计签约重大项目247个,总投资超2400亿元,其中“国之重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总量居全市首位。
▲成都科学城
“我们参与了此次兴隆湖水生态系统的改造提升工程”“刚刚开院的华西天府医院已经用上了我们的智慧医疗系统”“帮助企业搭建安全防护的网络铜墙铁壁,确保企业网络安全”、“欢迎更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借助成都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撑实现更好发展”。10月25日,“科创新川渝——‘川渝一盘棋 唱好双城记’”网络主题活动在成都正式启动,参与本次活动的中央和省市级媒体代表“打卡”成都科学城,他们进园区、访企业,实地感受双城经济圈潮涌下的成都科技创新脉动。
成都科学城在“生长”
为成渝企业搭建技术协作平台
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布局鹿溪智谷科学中心等“一中心两基地”七大功能组团,这是成都科学城在平面上的区域范围;247个重大项目落地扎根,总投资超2400亿元,这是成都科学城的成长高度。如今,它的“生长”节奏还在进行中。红星新闻记者走访发现,在兴隆湖四周,建筑工地遍布,施工现场的工程车辆进进出出,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作业。
在两万余字的纲要中,若以“科技创新”为关键词搜索,可以显示出20个关联结果,“科技创新”在纲要中也被专章介绍,这份纲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科技创新擘画了路径。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的格局中,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区域,它的成长都经历了什么?这成为媒体代表的关注点。
“大装置”“国家队”“科创园”“数字经济”这几个概念成为天府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情况介绍时的“关键词”。据介绍,成都科学城已集中布局Z箍缩驱动混合能源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成都超算中心等交叉研究平台6个、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系统研制平台等科教基础设施4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22个;共引进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5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规划建设1000万平米高品质科创空间,独角兽岛、天府数智谷等科创载体加速成势。
▲成都超算中心
10月22日,纲要发布后的第三天,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协同创新产业旗舰联盟第一次大会在重庆举行,双方达成共识,将为两地企业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生态。“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将以成都科学城为载体,在这里聚集更多科创资源,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让科技企业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吴柯夫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下一步会加强和重庆方面的沟通协作,为两地科技企业务实合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