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发运送秸秆到加工场地
今年,翠屏区白花镇火地村采用新方式开展秸秆回收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推广。
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火地村将原碾子村老村办公室(位于现火地村4组)用于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办公场地。通过村社干部集资,花费1.6万元购买了秸秆揉丝机和打包机,以每斤9分钱的价格向农户收购玉米、高粱等秸秆,加工为青贮饲料进行售卖,每月可生产1000吨,每吨饲料可净赚100元,让棘手的秸秆变“废”为“宝”。
秸秆粉碎打包一体机让秸秆变废为宝。
为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火地村一是以“利用”促“禁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集体收益增加农民增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二是聘请两名家庭困难的农户到合作社工作,给予每小时15元的报酬,增加他们的收入。
火地村的做法得到村民的高度认可,既为秸秆找到了“出路”,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举多得。
打碎的秸秆集中堆放发酵
翠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已进入大春粮食收获季节,翠屏区各镇、郊区街道要学习借鉴火地村的做法,引导群众自觉回收秸秆,加大秸秆的就地还田率和利用率,不断提升翠屏区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持续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提升”。(王钰潇 记者 赵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