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西南财经大学“清平乐”实践队来到了本次实践的第二站——以茵红李为主导产业的锦屏镇,针对村镇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开展了一系列更为深入的调研活动。
上午10时,实践队抵达锦屏镇人民政府,与镇长柴国云、乡村振兴办有关负责同志就锦屏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进行了交流。
首先,柴国云镇长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措施等方面介绍了锦屏镇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主导产业茵红李近几年取得的成果:10万亩茵红李总产值达6亿元,其中“天枝鑫”茵红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产品”称号。接着,柴国云向实践队详细介绍了镇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与尝试。此外,柴国云镇长还与实践队就当地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解答了实践队队员关于当地茵红李产业后续发展措施的相关问题,深化了实践队对锦屏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认识。
随后,乡村振兴办负责人罗晓玲围绕“五大职责”介绍了近年来镇政府乡村振兴工作的内容及其成效,使实践队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感受到基层工作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下午3时,实践队前往“四川省经济百强村”锦屏村,参观当地的“十万亩茵红李现代农业园区”,大致了解、体会锦屏村农旅产业及茶果套种模式的发展情况。
园区的入口处是一片茂密的果园,尽管茵红李销售季已过,但树上却仍挂着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茵红李。村支书肖波热情地招呼着队员们去采摘、品尝树上的茵红李,并向大家解释道,经历了2018年茵红李的滞销之后,各级政府格外重视茵红李的出品质量,制定了“六统一”的政策,其中便包括统一品质,规定了茵红李的出品大小。现在树上剩的茵红李都是“个头”不达标的,政府鼓励农户不去采摘这部分茵红李,供路人食用解渴。品尝着酸甜可口的茵红李,队员们心里暗暗为相关部门严控产品质量的举措叫好。
穿行果园途中,柴镇长向实践队介绍这片区域便是“梯田花海”的景区,因李花为白色,所以沿途还栽种了不少桃树、梨树作为点缀。每年三四月间,满山遍野的李花、桃花、梨花相继盛开,像在这片山坡上洒满天然的颜料,绘染成一幅美丽的“花海图”,吸引宜宾周边乃至邻近省份的游客前来观光,而这也是锦屏村发展“农旅结合”产业的核心。
穿过果园,登上八卦山观景台,向前放眼望去,茫茫十万亩果园尽收眼底,只可惜队员们错过了春天美丽的花海;向后眺望,只见方方正正的锦屏山屹立在林海之中。肖书记向实践队介绍了有关锦屏山的一些传说,并指出屏山县就因这座神似玉玺的锦屏山而得名,还盛情邀请大家有空定要亲攀锦屏山,在山顶俯瞰这片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