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位乡村医生所驻扎的医疗站就是他的家,卧室里放满了村民们的健康资料。(宜宾新闻网 程文帝 摄)
导读: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乡村医生担负着农村防疫、医疗、保健、协助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工作,坚守在条件艰苦甚至自然环境恶劣的边远村庄,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乡村里的医生境遇如何?如何开展工作?走进屏山县大乘镇偏僻山村,我们看见这样一个例子——他每日起早贪黑,以三轮车代步去各个村小组,挨个敲村民的门,建疾病筛查档案,谁有急病第一个到场,他是被乡亲们真心爱戴着的人。近距离看看山间的那一身白衣,那些故事值得一听。

乡间山路崎岖,有些地方三轮车过不去,步行是少不了的。(宜宾新闻网 程文帝 摄)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1人”对“1174人”
这是一位眼神特别柔和的老人,已谢顶,微胖,你根本想象不出来,他穿白大褂,驾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放高音喇叭宣讲疾病知识的模样。
这场景似乎有些可笑,但在当地村民的眼里,却只有尊敬。
他叫文维德,今年60岁,执医数十年,是大乘镇岩门村村民大多都认识的“文老师”。
他是岩门村1174名村民的签约医生,工作在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第一线。对他而言,没有8小时工作制,也没节假日。在大部分的日子里,他都要在凌晨4点30分起床,提着医疗箱,骑着他那辆破旧三轮车挨个去各个村小组,为全村1174位村民筛查疾病,记录情况。
早起的理由有3个。
首先,村上的医疗站就文维德一个人。“我出去晚了,就会耽误白天坐诊,村民们就没法看病、拿药了。所以我早点做完检查,8点半回去还可以开门坐诊。”
其次,部分检查要求不吃早餐才能查得准,村民没这个意识,必须在他们吃早饭以前赶到,不然这部分检查就做不了了。
最后一个理由,“村里还是有些人不太配合检查,我这样早起过去敲门,大家一看我这样早、这样大老远跑来给他们检查身体,也不好意思不配合,我的工作才能顺利地做下去。”说起这个,文维德略带一丝得意,就这样,才能把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做得妥妥帖帖。
在专家眼里,文维德的医术可能算不上特别出色,但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每天笨拙地翻山越岭的“文老师”,就是他们健康的守护者,正因为有了他,村民们才能最直观地感受到医疗卫生的保障与温暖。
|